跳到主要內容
:::
:::
計畫簡介

最新消息

成果電子報

臺東卑南鄉東興村【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文化學習】第一次部落部落探訪
【ledra】2023 魯凱族成果展演,「全民原教‧跨域行動」台科大原住民學生專業領域結合原住民部落傳統文化,強化族群身分認同,提升校園的族群平等與友善共好
辦理【ledra】2023魯凱族成果展演,【ledra】以光為主題, 是由本校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辦,來自不同科系的原住民族學生赴台東達魯瑪克部落 ,學習的魯凱族歷史與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在校日常所、原資中心組成學習的 魯凱族歷史與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在校日常所、原資中心組成的展覽團隊等多方投入及參與,匯集而成的年度演。本校原住民族學生近120 位,這些原民學生中大約七成來自都會,而這些都市長大的原住民學生,鮮少有機會回到自身原鄉部落,感受部落的文化與特色,為強化與體現原民學生對自身族群文化的理解與熟識,進而達到文化認同,本中心於2019年初時由原青社太魯閣族員提議,希望能夠 規劃回部落實地探訪,在大家的齊心共鳴下,舉辦首次部落探訪。2023年本計畫即將邁入第五年,過去幾來的歷程上,透同學視角,讓更多學生對於自身所身處的族群文化產生了更多迴響與認同,同時強化自身渴望回饋部落願景。2023年由原青社長陳宇聖同學主責,帶領本校原民生共計23位至臺東卑南鄉東興村【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陳宇聖同學本身來自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本計畫進行共2次實地探訪,由部落耆老帶領學習傳統工藝、歌謠、舞蹈及魯凱族傳統飲食文化。本計畫以【ledra】2023 魯凱族成果展演為題,本次集合本校來自不同科系原住民同學到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學習的魯凱族歷史與傳統文化,並將具體成果以《ledra》(魯凱族語為光的意思)為題,進行系列的魯凱族成果發表。講述當代原民青年在部落採集到的智慧故事,如同在黑夜中尋找到一道光芒,照亮青年世代的原民認同。「光」也是隱喻,代表原民認同的啟蒙,是原住民族在當主流社會和傳統之間探索過程。由於本校原住民同學多數為在都市長大,鮮少有機會接觸部落原住民文化,參與的學生以「社團」的實踐方式,讓部落探訪學習經驗成為當代原民對文化產生認同絕佳方法。《ledra》包括有靜態展覽、 原民週擺攤、beceng 串情工作坊、魯凱族樂舞展演、專題講座、達路岸長廊-「我們都是最美好的存在」年展等精彩內容,期盼藉由藝術與文化串連,看見熱血當的當代原住民學子視角下,魯凱族文化的優美與沈穩精神!結合自身科系專業及部落探訪文化學習內化後,產出靜態展覽5件作品。於展出期間來自本校及外校原民及非原民教職員師生於觀展後給予學許多反饋;本校原民生亦接受各家媒體採訪,讓學生在學習自身專業及族群文化時,展現卓越的學習力,並獲得肯定及自信心。
mixer夜間投影
科技大學也能玩藝術創作?臺科大通識課程師生創作以戶外投影藝術演出點亮台北城南夜
臺科大首次舉辦夜間戶外投影藝術展演夜間的城南可以很不一樣!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在113年5月24日於校門口進行名為「Mixer混合者」的獨特戶外投影沈浸式演出,內容由駐校藝術家團隊與學生共同創作,為台北城南地區帶來亮麗又熱鬧的夜晚。演出節目由師生共同籌備,充分展現臺科大優異的學習力與執行力。為拓展師生跨域創意、藝術素養與多元視野,臺科大啟動新一波「駐校藝術家計畫」,以「科技藝術」為內涵主軸,邀請國內優秀當代藝術團隊玖格設計陳宣名、黃瑞民兩位青年藝術家駐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協助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學生嘗試藝術影音創作。駐校藝術家陳宣名表示:「這次不是讓學生去協助藝術家完成規劃好的內容,而是提供他們資源、支持與討論,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索、找到有感的事物想做的主題,以自身的特長及新學技能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讓學生未來想創作的時候都可以毫無顧忌地開啟並實踐」。選修學生多無藝術創作背景,需完成三個階段的培育歷程,從接受藝術家指導肢體開發、音像轉譯、軟體編輯、拍攝技巧等等課程,到進行分組創作,最終還必須完成各種展演現場的籌備執行工作。課程設計旨在提升自我覺察力、環境感知力、跨域共創協作力,以及表達情意創造力,對非藝術設計科系學生是相當大的挑戰,也能帶來豐厚學習收穫。工程師也可以是藝術創作者「Mixer混合者」,意指在數位資訊快速繁雜流通的時代,人們必須發展出多重的知識技能與身份,工程師也可以是藝術家、創作者,各種不同背景的學生在此學習、交錯、碰撞、吸收、融合成為自己創作的泉源。四組影像創作包括:「破繭成花 Renaissance」、「附點音符 Dotted Notes」、「Colorful」及「 Inside and Out」。負責「破繭成花 Renaissance」音樂製作的資工四乙羅承甲同學指出,內容是在講述獨自一人練國樂時,可能會遇到挫折等心境變化,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而他自己最喜歡的是從「哀」到「振作」的沉思內在那一段落。「Colorful」組的臺大藥學系大五蔡孟庭同學認為,跨校來修這門課讓他學到之前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學會的東西,收穫甚豐。她表示,最喜歡描述恐懼的部分,氛圍營造很好,做剪輯的時候,自己都不太敢看,表示作品非常成功。藝享城南友愛鄰里這是臺科大首次舉辦夜間戶外投影藝術展演,投影在校門口國際大樓立面,由駐校藝術家陳宣名、黃瑞民創作,結合舞蹈家謝知穎與音樂家陳沛元現場共創共演的新作「混」開場,再接續播放學生創作。絢麗又深刻的內容,使原先沉寂的夜間校園充滿藝術知性氛圍。演出結束後,學生們更另外籌備了期末展覽,呈現創作的歷程,歡迎各界前來交流。本課程不僅是提供學生更多元創意的培育模式,透過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等鄰里組織合作,更可做為凝聚城南區域友好社區媒介,進階實踐大學校園社會責任。(新聞出處:https://cna.com.tw/postwrite/chi/372766)
城南講堂活動照
「城南講堂」廣邀三校系統學者與通識教育專家共談通識專業化
三校系統學者與通識教育專家大集合為發揚共同教育精神,於112年10月20日邀請多位學者分享通識深化及社會創新理念。於「通識專業化」專題邀請勤益科大劉柏宏教授、臺科大王維君教授進行演講;「課程規劃」部分邀請政治大學通識中心馬藹萱主任、屏東大學賀瑞麟院長、彰化師範大學李靜芳教授分享觀點;「社會實踐」主題邀請三校系統代表:臺科大邱建國主任、臺灣師範大學蘇淑娟教授、臺灣大學張安明組長,探討身處臺北城南區域需承接的發展義務及社會創新內涵。城南講堂開場前,首先舉行臺科大「通識抵萬金」頒獎典禮。為活絡校內通識教育風氣、建立學生與老師間的交流,通識抵萬金活動以杜甫「家書抵萬金」詩句為發想,集結學生投票、徵稿活動顯化教師在課程規劃及教學態度的熱忱、提供學生反饋修課心得機會,展現臺科大通識課程多元性。臺科大期盼透過該活動持續增加優質課程能見度,讓通識特色得以發光發熱。將通識專業化期許學生成為專業技術與人文涵養兼併的𝝅型人臺科大洪秀錦老師表示,此次於抵萬金活動獲獎,切實感受到學生的支持,增添教學動力。以EMI方式教授「資訊素養與媒體識讀」 與「媒體與社會」兩門課,對師生雙方都是深入學習不同國家媒體素養教育在社會中扮演角色的嶄新旅程。洪秀錦老師說,通識教育是動態且具生命力的體驗和過程,未來在課程設計部分,將持續實踐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的理念:「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勤益科大基礎通識教育中心終身特聘教授劉柏宏表示,通識教育專業化有兩種不同意涵,普遍認知是將專業系科知識融入通識課程中,但另一種則是教師秉於通識人文理念的專業性,融合自身專長所發展之通識課程。本場演講將著重於後者,以「通達、識變、理博、雅思」八字兼容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內涵,闡述如何根據這八字箴言,樹立通識教育與課程專業。臺科大王維君教授表示,「通識專業化」強調通識課程須具備專業的知識成份,而非通才教育,此次透過「通識教育的專業性」與「科目專業性的建構及發展」兩面向進行探討,說明音樂通識課程如何打破傳統界限,成為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展現平台。臺科大邱建國特聘教授指出,學校透過USR計畫將專業適度引入通識教育,讓學生有機會增加知識廣度,並利用國際與在地場域之鏈結及實作,培養臺科大無限人才所要具備之適地思維與永續精神,以面對未來多變環境與挑戰。深耕在地城南共創未來願景臺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李思穎主任表示,為尋求具共同願景的夥伴進一步建設城南周遭,城南講堂誕生於111年,作為跨界對話新平台。承接去年「專業通識化:教學與實踐」的主旨,今年以「通識專業化」為題,反向探討課程如何在教學設計及核心價值等層面,確立系統化思維,並結合社會創新精神深入發展。期待培養臺科大學生兼具專業技能及人文思維!顏家鈺校長表示,為呼應近幾年大學共同教育轉型為特色學院的趨勢,臺科大結合友校力量推動「城南學院」,希望深耕在地城南、共創未來願景。本次講堂邀請三位臺灣大學系統團隊代表,就參與城南在地發展的作法提出觀點,期待以誠摯對話激盪理念、發揮影響力。(新聞出處: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54565)